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分享到

电影《夺冠》还原经典“战役” 引发“集体回忆”

2020-09-30 16:22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电影《夺冠》还原经典“战役”,引发“集体回忆”
  那些年,一起追过的中国女排

  最后一球,是巴西队发球,中国队一传到位,朱婷后攻打手出界,球重重落地,比分落在15:13——中国队赢了!这是电影《夺冠》中的一幕。

  它还原的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对巴西的1/4决赛。尽管比赛成绩不是悬念,但不影响观众被电影的热血和紧张所感染。

  “中巴大战”之外,1981年中日比赛、2008年中美比赛,每一场都将观众代入到真实观赛的情绪当中。  

  那么,导演陈可辛是如何将人人都知道结果的比赛,拍得如此扣人心弦,让观众跟着情绪紧张,再度热泪盈眶?

  选“郎平”主要看气场

  从1979年开展剧情,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再登世界之巅,《夺冠》的故事跨越了37年。

  筹备《夺冠》时,最大的难题是中国女排故事的取舍。

  在陈可辛看来,中国女排40年,郎平是绕不过去的人物,“无论从她做球员到出国,做美国队教练到回来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等,都是充满戏剧性的。但我们也确实不想把电影变成‘郎平传’,所以就加了很多综合的角色。”

  陈可辛与编剧张冀深入讨论过这个问题。张冀的看法是,可以从郎平和战友的两个视角来穿插——两人本是队友,后来变成对手,最后变成朋友。

  “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带出中国女排的故事,是我们很早就确定的方向。我们已经尽力不去拍成‘郎平传’,如果真的是‘郎平传’的话,郎平还有很多故事可以写进去,包括她的婚姻、她和女儿的关系等,我们都没写。”

  陈可辛认为巩俐是饰演郎平的不二人选。他一直对巩俐说,她只要站在那儿,就有很强势的气势,她那倔强的眼神,“就是郎平了”。而且,巩俐在电影圈与郎平在体育圈有同等的地位,“我觉得除了巩俐,真的想不到还能去找谁演这个角色”。

  让女排队员“演自己”

  《夺冠》中上世纪80年代女排队员的扮演者,试过找身高比较高的女演员或模特,训练了两周排球“就完全知道不可能拍”。陈可辛发现,与调教演员打排球相比,调教真正的排球运动员演戏,难度要小得多。

  后来,剧组用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在体育总局等部门的支持下,见了几千位排球运动员,从中选了大概四五十人。

  “无论上世纪80年代女排那一批演员,还是现役国家队的这批演员,都是令我喜出望外的。她们都不是在演戏,而是把真实的感觉表达出来。”

  “自己演自己”的中国女排队员,首次“触电”,表现让人惊喜。朱婷、惠若琪、徐云丽、张常宁、丁霞等奥运冠军队员再现荡气回肠的里约中巴大战,网友亲切称之为“限时演员、最佳球员”。

  陈可辛说,很多队员都让他惊喜。他的职业生涯中,从未试过一部戏里跟这么多“素人”演员合作,“她们那么有团队默契,一点都不做作,一点都不像‘演戏’”。

  还原每一球都不容易

  《夺冠》呈现了四场比赛。除了中日、中美、中巴三场历史性比赛外,还有中国女排对江苏男排的那场。

  “中美比赛那场戏,拍摄重点不是球赛,而是两位教练的‘较劲’。”陈可辛对记者说。采访中,他用更多的篇幅解析了另外三场比赛是如何拍的,从他的描述看,这三场的拍摄难度是层层升级的。

  “我们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陈可辛说,中国女排对江苏男排那场比赛,拍了6天,当时是用传统电影分镜的方法来拍,也就是一个个镜头分好,然后,去拍每个球怎么打,球落地在哪儿。

  第二场是1981年中日比赛,相较之下,观众的熟悉度高很多,这回干脆不分镜头,剧组调来6台电影摄影组的机器,设了6个机位,尽量使得每一个镜头完全与当年的录像相一致。

  陈可辛说,这场戏的还原度超过90%。但拍摄效率不高,抓球的镜头抓得也不够准,“当她们真打的时候,电影的摄影机器跟着摇,没有球那么快”。

  于是“中巴大战”时,剧组请来了部分打过那场比赛的女排队员和巴西球员。拍摄方法与中日比赛那场一样,发球与得分球保证与历史记录一模一样,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请来的这些球员打过那场比赛,知道该怎么打,但即便对她们,还原每一球都不容易,所以剧组加调了6台机器——执掌机器的,是体育频道专业拍排球的摄影师。加起来12台机器拍。

  ■对话

  女排的意义

  远远超出了体育本身

  南方日报:如何看待中国女排之于国人的意义?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