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儿童体育教育在不同地区、学校之间存在差异。一些“步子迈得大些”的学校已取得可喜进展。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提出“体育是第一学科”的理念,让体育在孩子的身心成长中发挥多元价值。家长和老师普遍感到,学生的身体素质、时间管理能力、积极情绪体验等方面都得到提升。
“重视体育教育并不意味给孩子增加额外负担,而是将校园环境、学业压力、家长心态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起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说。
玩与学:
不必过早专项训练,分年龄段按需施教
两岁学游泳、5岁打冰球、上小学又报了棒球班……北京西城区家长杨麟给儿子排了满满当当的课外运动训练表。“几个项目同时学,虽然进度较慢,但孩子学会了就很有兴趣。”杨麟表示,如果孩子有天赋,可以进一步培养,更重要的是让他在运动中养成开朗阳光的性格。
过早专项化训练,被视为儿童体育教育的一个误区。大多数家长并没强求孩子将来走专业运动员道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建方说,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天赋也可能未能发掘,家长应该让他们多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小学六年级后,重点培养一两个最有兴趣、最得心应手的项目,才能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如何平衡玩与学,直接影响儿童体育教育的成效。“小朋友耐力比较差,兴奋度高,一个项目如果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很容易产生厌倦和抵触,要通过穿插游戏、变换形式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徐建方说。
青少年体育基础打不牢,成年后再去“补课”就会打不少折扣。罗冬梅表示,体育教育应一体化建设,要根据不同时期的身心发育特点、适应需要,科学设计从幼儿到大学的体育课程体系。“现在一些学校和培训机构主要看孩子完成多少运动任务,过于量化是不合理的。”
徐建方也赞同分年龄段体育施教的理念。“幼儿园阶段以游戏为主,小学开始培养基本运动技能,小朋友逐渐形成协调、柔韧、平衡、速度、力量等综合运动素质,为以后练习具体项目打下底子。家长最好陪伴孩子一起练,家庭有体育氛围,更有助于孩子坚持。”
如何评价用体育考试的杠杆“倒逼”学校和家长?“考试只是手段,全社会对体育重视起来,目的是让体育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王宗平说,我们应该让孩子感受到,体育好和学习好一样值得骄傲。
“如果把成长比作一串珍珠项链,体育一定会闪耀独特的光芒。”北京市民范先生小时候接受过乒乓球训练,至今获益匪浅,“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事物更丰富,但体育应当是成长的必选项。”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02日 19 版)
(责编:胡雪蓉、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