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季东以身作则,已经坚持了几个月的跳绳锻炼。“从健身效果看,跳绳400次大约相当于跑步1公里。”他从最初的每天1000次逐步稳定到目前的3000次。每次跳完,也会像学生一样将数据上传至朋友圈“打卡”。
本意是为了督促学生锻炼,然而在吕季东将锻炼数据不断发布到朋友圈之后,又在好友中引领了一波“跳绳热”。“很多人都对跳绳产生了兴趣。我有一些跑马拉松的好友,最近跑步受到影响,也开始用跳绳代替。”吕季东说,还有不少朋友通过他购买智能跳绳。“不仅能学习高手教学视频的内容,还有打卡排行等功能,这样一根跳绳拥有了‘社交’功能。”不知不觉间,一个用跳绳“编织”起的用户交流群渐渐成形……
吕季东认为,经历疫情,大众进一步提升了强身健体的意识,也对体育所具有的社交属性有了更深认识。“平时,体育活动的社交功能起到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愉悦心情的作用。眼下居家时间长起来,人们需要寻找新的社交方式。很多智能运动软件强化了打卡排行等社交功能,不少项目协会也在探索网络办赛方式,无形中扩大了体育运动的社交圈。”在吕季东看来,宅家期间“运动群落”的不断增长,正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社交功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