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形式,教育部提出要聚焦“教会、勤练和常赛”3个方面,引导学生除了学会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外,还要通过竞赛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北京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执行校长徐琳介绍,学校每周都有全员竞赛课,每年都举办校园体育节,“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自己做赛事策划、参赛、裁判、宣传,在深度参与赛事的过程中以体育人,孩子们精神面貌的改变非常明显。”
改革体育考试,体育课应培养习惯
学校体育课开展得好不好,校方重不重视很关键。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教研院体育教研员车纯感触很深:“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会意识不到体育的重要性。只是在面临与其他考试学科‘争时间’的时候,往往无奈地在体育课上作出让步。”
这样的感受反映了一个尴尬的现象:学校体育有时会沦为考前的“一阵风”。上世纪90年代,中考加试体育开始推行。客观来说,这对提升青少年体质发挥了一定的“指挥棒”效果。根据中国教科院的调查统计,14—16岁青少年身体素质处于较高水平,这得益于中考加试体育,但小学低年级,高中二、三年级和大学阶段还处在学生体质健康的较低水平阶段。
在吴键看来,体育考试依然是现阶段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去年年底,云南省对中考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分值从过去的50分升为100分,中考体育由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技能体能考试以及体育竞赛成绩等组成。“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有具体举措。”吴键说。
“为了避免学生因应付考试而对体育产生厌烦,考什么和怎么考至关重要。”季浏认为,体育中考不该成为“一锤子买卖”,要在中学阶段年年考,让学生“一天不锻炼就浑身不舒服”。此外,考试内容也应该由侧重单个技术向掌握完整运动转变,让学生通过体育课和体育考试真正或至少较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通过考试带动体育教育,在当下也许是“不得不为”。“也要看到,体育本不该被考试束缚,现在考试是为了将来可以不考。未来有一天,当体育自然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组成部分,为他们带来健康和快乐,并伴随一生,我们就不再需要体育考试了。”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员孙卫华说。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0日 15 版)
(责编:牛镛、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