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 分享到

快看!这里有份体教融合的“实操手册”(3)

2020-09-29 11:2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虽然我们2001年成立了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但是有很多竞赛我们都是逐步委托协会来做的。当时还不知道有政府采购的说法,但是我们已经跟他们委托得很清楚,给你多少钱,对你的要求是什么,你的责任又是什么,我们最后的评估是什么等等。后来有了政府采购这个概念,我们觉得很顺,因为很多的比赛就是这么做的。

有一个篮球比赛,我们自己的篮球协会和社会上的机构同时来投标,结果就给了社会上的机构,没有给篮球协会,大家感到很震惊。后来篮球协会反思自己,之前不太重视做标书,需要改进,这就很好。

08 “点菜式”体育配送进社区

我们还搞了体育配送,叫你点我送。上海几百个社区,到了暑假,某个社区说经过征求大多数居民的意见,孩子要学打羽毛球。好,他就可以像点外卖一样“点菜”。有的社区说我们这里孩子要学跆拳道,有的社区说孩子要学游泳。都点上来,然后我们就委托社区体育协会做配送,我们的体校教练,还有各个高校、中小学的体育老师,他们不是放暑假了吗?协会就把他们组织起来“配送”体育服务。就是你点什么项目,就给你配送进去办培训班,免费的或者是低收费的。

这些非常受家长和孩子欢迎。因为这也是一种学会体育技能的方式,这也是体育局出钱,通过协会购买服务。光去年大概就配送了四五百期(培训班),办一期三四天的话,四五百期也覆盖到了很多项目和孩子。

这样我觉得是多方共赢,第一提高了这些培训机构的素质,原来有些乱,有的教练没有资质,赶快来参加我们的培训考资质;也没有什么教学大纲,我们教他怎么做教学大纲,培训的质量我们还有人监督。其次,对家长来说减少了支出,孩子有地方去学体育技能了。对体育部门来说,虽然花了钱,但是有更多的孩子动起来了,他学到技能了,增进了健康。

09 残疾孩子也能参加培训

有一个很感人的例子,有个社会培训机构参加了我们的招标,结果我们的残疾人协会找到他们,问能不能给这些残障的孩子做培训?培训机构说之前没做过类似的,但残疾人协会很诚恳,说这些孩子需要体育锻炼,那就试试吧。

那一期培训刚开始,10个孩子,5个教练加上5个家长,第一节课,那些孩子根本不听你的,到处乱窜乱跑,停都停不下来。到了第二节、第三节课,孩子有时候偶尔停下来瞟你一眼。到了第四节、第五节课,孩子们开始跟着教练晃悠晃悠地踢球了。到了第七第八节课了,孩子开始喜欢了,东一下西一下有模有样的。十节课过去,培训结束,孩子反而不肯走了,于是残疾人协会马上又跟他们俱乐部签约,下次继续让你做培训,俱乐部也高兴,他有政府补助,生源也来了,这就是多方共赢。

体教融合:要学会换位思考

10 上海的体教互助“双八条”

上海市的体教融合工作启动得比较早。1999年的时候,我们搞体教结合,当时的上海体委和上海市教委就出台了关于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那个时候讲就是把运动队办到有条件的学校中去。我们的排球世界冠军李国君就一头扎进了进才中学去当教练,办高水平运动队。

2012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体教结合工作会,我们出台了关于深化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围绕四个方面,学生体质增强、后备人才培养、运动员文化学习、体教结合机制及保障措施的完善。这次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的体教两家一般性的工作思维方式,不只局限于后备人才这一项工作,而是把它作为提高上海市学生健康水平和促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这个文件规定了以体育为主、教育配合的8项工作,另外还有以教育为主、体育配合的8项工作,所以我们叫“双八条”。

2016年上海市体教结合大会,出台的文件叫《上海市体教结合促进计划2016—2020》,就是我们体教结合的2.0版本,指导思想就是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多元共治20个字。明确了体教双方在十三五期间各自要完成的10项任务,更多地融合了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教委的体育课改怎么帮忙,体育后备人才怎么跟你融进来,大家怎么共同策划比赛、建立竞赛平台方方面面。

11 督导跟上很重要

发表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