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给朱建华寄刀片,到“想给苏炳添一块奖牌”(2)
“杨倩的珍珠美甲”“跟樊振东学习说话的技巧”“戴利在观众席织毛衣”……打开社交媒体平台,“霸占”着热搜榜的奥运话题,大多是这届网友抓到的戳心亮点,而不再是单一的“xxx夺金/摘银”。
奥运健儿们的性情瞬间,更为网友津津乐道:17岁的跳水小姑娘张家齐夺冠后想要芭比娃娃,可爱且霸气地表示“我自己买”;已经回国并进入隔离期的奥运健儿“放飞自我”,高呼“21天不用训练了!”
不仅仅是中国运动员,许多国外选手也因此吸粉无数,比如日本的“快乐乒乓代言人”丹羽孝希……
当地时间7月27日,中国跳水小将陈芋汐和张家齐顶住压力,以363.78分成功夺得东京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冠军。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其实从里约奥运会开始,观众便通过社交媒体初识运动员赛场下的“另一面”,那届奥运也因此被称为“人性最为闪光的一届”。五年后的今天,网民更加对运动员们的趣事津津乐道,看似“娱乐化”的背后,是大家对运动员、对对竞技体育从“了解”到“理解”的跨步。
分享性情瞬间不仅仅是肤浅的说笑。热度之下,是观众被比赛牵动的心跳节拍。运动员首先也是一个立体鲜活的人,观众因他们赛场上的拼搏激动,因赛场下的真实心动,正如“运动员喜剧人”视频中的弹幕所说——
“我是因为看他们比赛太紧张了,才来这里缓缓的。”
包容的背后,是自信
社交媒体热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友关注点的晴雨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杨倩摘得东京奥运首金#,也看到了#奥运首金10米气步枪有多难#;看到了#王璐瑶无缘十米气步枪决赛#,也看到了网友们鼓励她说#王璐瑶仍是浙江了不起的姑娘#。
运动员声音越来越个性化的同时,难免面对公众质疑。当然,王璐瑶也曾遇到过一些过激的声音,但很快理智的评价就占据了上风。哪怕是在观众们被吊足了胃口,却因为交接棒的瑕疵无缘更大突破的男子4x100米接力赛后,也只有一片惋惜和鼓励之声。
有网友甚至说,“想给苏炳添一块奖牌”。
正如首都体育学院在一份学术著作中所指出的:“竞技体育积极金牌观既包括对‘夺冠’的高度渴望,也包括对失利的坦然接受;既包括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也包括杜绝对竞技体育金牌价值的错误认识”。这种“积极金牌观”,可以感同身受。
网友对苏炳添、王璐瑶等一众运动员们的鼓励,正展现着竞技体育背后的人文关怀。竞技是运动员能力的较量,而奥运场上场下百态,更全方位地展示出了国民成熟的心态。观众们更全面的视角、更理性的讨论、更加温情的宽容,更好地诠释出竞技体育和人文关怀的交融。
当地时间8月6日,在东京奥运会女子标枪决赛中,中国选手刘诗颖在第一次试投中投出66.34米,获得该项目的金牌。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