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茫茫大海里的灯塔,指引前进的方向。深圳在体育工作方面完善的顶层设计,发挥了政策引领作用,规划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发展路径。
“经过多年的培育,深圳引进了一大批国际高端赛事,也培育了一大批本土品牌赛事,在产业链条上拥有了国内外知名体育品牌。”据王志强介绍,目前深圳工商登记可从事体育相关产业的企业超过2万家,其中已纳入体育调查统计的9000多家企业中,法人单位共计5949家。年产值(或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单位334家,体育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

深圳极限运动嘉年华在深圳湾公园举行。欧阳勇摄影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深圳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这是深圳体育迅速发展的又一原因。
“作为体育主管部门,我认为最主要是把握‘若即若离’原则。”王志强如是说。在他看来,所谓“若即若离”,就是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尺度。“当市场需要时,政府不能隐身,要及时引领,就像大海里航行的舵手一样。当市场不需要时,政府不能乱伸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重大体育场馆和便民利民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作为体育发展的基础,深圳政府不仅有所为,而且果断出手,大手笔不断。2011年,深圳以承办大运会为契机,建设了包括大运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大学城体育中心等在内的22个重大的体育场馆设施,为之后引入大型赛事打好了硬件基础。至2019年,深圳拥有重大体育场馆58个,全年举办超过30场国际体育赛事。
2017 年国际冠军杯中国赛深圳站赛事,主办方嘉达利锋集团首席运营官鸟羽秀贵对深圳大运体育场赞赏有加:“这里是国际级水准的足球场,完全具备举办最高水平足球赛的条件。”他认为,高标准的硬件设施也是深圳连续三年办赛的重要原因。
除了高标准的场馆设施,积极主动地提供高效率地服务,也让深圳体育主管部门备受称道。2017年,中国乒协、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以及腾讯体育联合主办“地表最强12人2017-2020直通东京乒乓球赛”时,给腾讯体育赛事执行负责人Lucia最深的感受是:“深圳本地政府对于高端赛事的支持配合力度非常大。”Lucia说,“双方确认了要在深圳举办之后,主管体育的副局长就立刻帮忙联系合适的场馆,推荐场馆联系人给到我们对接。深圳体育中心为配合我们的赛事,特意帮忙腾出了档期,并且配合我们做赛事报批和安保方案。”在Lucia看来,对于赛事运营,深圳比很多地方更主动更开放,“深圳政府主管会作为赛事的一分子投入到筹备中,一起出谋划策提供建议”。
近年来,深圳一直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办赛模式,加快“活力深圳,运动之城”建设。
“深圳体育发展路径,对其它城市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深圳大学体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刚教授看来,深圳体育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体育赛事的社会化。以腾讯、佳兆业、弘金地、纵横四海等企业在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充分发挥了市场主体作用,在提高赛事直接效益的同时,不断挖掘周边效益,走出了社会资本办赛的深圳模式;二是加强协会管理与支持,推动群众体育的科学化。比较典型的“深超”足球赛事,已经形成了非常规范化的组织的体系,各俱乐部的水平,资金投入都可以说是全国之最;三是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促进体育产业的升级。深圳的“好家庭”、“喜得胜”等一批企业,不断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在占据国内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无人机成为国际市场份额的领先者。
独特的城市气质,决定深圳与体育的完美契合。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也决定了体育发展拥有一片天然的“沃土”。
“年轻、时尚、创新、绿色”逐渐成为体育事业的核心和标志,这让城市与体育相互成就,互为发展。深圳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2.5岁,这一群体,对体育赛事有着强烈需求,也是健身休闲的主要群体,加上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经济实力,这决定了深圳体育运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深圳依山傍海,四季温暖,交通发达,商业繁华,美食荟萃,毗邻香港等特点,也吸引了各种优秀体育人才前来发展。